3月7日,北川大禹文化陈列馆迎来一群特殊讲师——由32名退休干部与在职干部组成的“银发志愿团”正式开讲,带着半生沉淀的羌乡记忆,在崭新落成的“大禹讲堂”开启文化传承新征程。
这些平均党龄超30年的老干部,本身就是北川发展的“活史书”。从九环线上的交通巨变到禹里古镇的涅槃重生,从羌绣纹样里的文明密码到禹王祭祀的千年传承,他们用双脚丈量过北川的每寸土地。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德书感慨:“我们这代人就像榫卯,要把古羌文化和大禹精神牢牢嵌进新时代?!?/span>
讲堂创新采用“学术+本土”双讲师模式。历史学家团队从《禹贡》《华阳国志》等典籍切入,梳理大禹治水与古羌文明的渊源;老干部们则用“带泥土气”的讲述,还原祭禹典礼上的羊皮鼓点、挖掘羌寨民居中的排水智慧。
“专家解开了‘大禹三过家门’的史学争议,老书记讲述的禹风家训让我泪目?!碧晔壮〗沧奶诒硎尽?/span>
这支银发队伍已规划出文化传承路线图: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中小学生、机关干部及广大群众等,持续开展文化传承与交流活动。
“当年轻干部跟着老同志整理出108则禹羌谚语时,文化传承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北贝ㄏ喙馗涸鹑吮硎?,这群永不退休的“文化守灯人”,正用毕生积淀点燃新时代的精神火种,让千年禹风穿越时空,滋养着羌山涪水。
编辑:站点管理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