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和煦。绵阳市三台县新鲁镇,全国重要油菜制种基地里,2.6万亩制种油菜正舒展着油绿的叶片,抽出的花蕾在暖阳下轻轻摇曳。
“壮、齐、匀。”3月5日,种植大户杨守安俯身拨开及腰深的油菜苗,指尖轻捻米粒大小的花苞,乳白色汁液顺着指缝渗出,“看准了,汁水发黄的都得砍?!笔嗝┗殖峙┚叽┧筇锛洌制鸬堵浼?,杂株应声而倒。
油菜制种讲究“去杂保纯”。相较于普通油菜每亩约1200元的收益,制种油菜虽多了4轮去杂工序,收益却能翻着跟头涨。
这账怎么算?
“砍掉杂株,纯株长得更壮实?!毖钍匕才牡粽丛谝陆堑哪垡?,指着自家40多亩制种田算账,“前后要除4遍杂,今天这头茬去杂就得花10个人干一周。可亩产种子能到130多公斤,产值稳稳过3000元。”
田间管理虽费工,现代农业的春风却已悄然拂过这片浅丘。三台县特研种业总经理陈金龙踩着田埂走来,接过话茬:“我们正和科研院所攻关广适性品种,往后去杂工序有望简化?!彼溲弦恢暝又辏叭缃裨勖堑摹嘤汀盗胁唤鲈诔そ饔虮硐钟乓?,去年在内蒙古海拉尔试种,亩产比当地品种高出两成?!?/font>
科技赋能下,三台油菜制种走出“研育繁推用”一体化新路。全县68万亩油菜田中,2.6万亩制种基地犹如“种子芯片”,年产杂交种占全国市场一成;45万亩天府菜油基地、15万亩工业专用油菜基地次第铺展,14万吨年产量撑起“川油”招牌。
田垄那端,农技人员正调试新引进的分子标记检测仪?!肮タ垦哿Ρ嬖又?,现在用基因检测,效率提了三倍。”陈金龙抚过金灿灿的油菜花,“等智能去杂机到位,这些‘绣花活’还能再省力。”
春风过处,砍倒的杂株化作春泥,健壮的纯株挺直腰杆。田埂边的运输车上,“绵油328”种子包装袋印着中英文对照说明——这些曾孕育于川北浅丘的“金种子”,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向北驰骋松嫩平原,向南跨过湄公河,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续写“川种”传奇。
编辑:站点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