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楼茶楼约茶联系方式_快餐200一次vx价格范围,3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qq,51pc·mc品茶安卓官网

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中国文明网 | 四川文明网
文明实践
新春走基层丨六旬“国土哥”的12万公里守护路
2025-02-28 14:50:00 涪江观察

  2月24日,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下起了小雨,气温仅5摄氏度,寒风裹着冰雨,冷飕飕的。 

  清晨7点,64岁的马银国和徒弟陈玥穿好迷彩服和巡护背心,将卷尺、干粮、望远镜、记录本等装进帆布包,准备向山林进发。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他们要对高川乡辖区的64个地灾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当天计划巡查点位是高川村塘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和黄洞子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每道裂缝都是隐患的信号”

  连续多日的阴雨让山路泥泞不堪,车辆行至高川村“塘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附近,只能停在坝下。记者跟随师徒俩往坝区中心行进,山路上杂草丛生,马银国一边走一边用手拨开湿漉漉的树枝,目光始终盯着地面。 

  这个地灾隐患点曾在多年前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在治理过程中,顺着山体修建了三级大坝?!安唤鲆觳榘犹逵忻挥斜涣魉钥?,还要随时关注山体有没有新裂缝,每一道裂缝都是隐患的信号。”马银国边走边叮嘱陈玥,“这些都要及时记录好,与下一次的数据对比,有情况就及时上报。”  

  风雨中,马银国的帆布包被雨水浸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却清晰可辨:2021年7月20日,水磨沟泥石流拦沙坝底被淘空18米;2024年9月4日,苟院子滑坡有零星碎石掉落…… 

  “这些数字看着枯燥,关键时刻却能救人?!弊魑叽ㄏ?5年的自然资源工作者,马银国对这片山林的每一条沟壑都如数家珍。全乡173平方公里的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他每月至少要巡查两次,累计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 

“每一步都是和灾害抢时间”

  离开高川村塘房沟,马银国和陈玥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天巡查的第二站——黄洞子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黄洞子沟上游是大光包滑坡体,这个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触发的山体滑坡,滑坡体绵延接近5公里,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滑坡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年仍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和山体崩塌,也是省市两级重点监测的地灾点位。 

  车辆行驶在山路上,下面时不时发出“咕咚咕咚”的石头滚落山坡声音。事实上,这条山路并不是真正的路,而是监测员马贵利用滑坡体的碎石铺设的临时便道,方便日常进山巡查。 

  车辆行至半山腰后便无路可走,山下的小雨在这里变成了雪花。马银国和徒弟在马贵的带领下,踩着湿滑的碎石,继续向山顶进发。记者紧随其后,风卷着雪粒子抽在脸上,双腿颤颤发抖,而马银国和他的徒弟却早已习惯了这种“刀割”般的跋涉。 

  来到海拔1500米的山腰平坝处,眼前的山体让人惊叹,被大雪覆盖的白色山顶和眼前白茫茫的碎石坡形成鲜明对比,碎石坡中间,一股溪流从山顶流下。马银国俯身观察溪流水质:“水流是清澈的,山体应该没问题?!?/span>  

  回程路上,马银国特别提出要在中途停留片刻,因为他在来时路上发现了一处新的山崩。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山顶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崩塌,得马上在山下设一个‘禁止通行’的提示牌?!闭驹谏狡孪拢硪槐哂猛毒倒鄄焐教?,一边催促同行的监测员马贵。 

  “看得多了,就有了经验。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在和地灾抢时间,早发现一分钟就能提前一分钟预警?!甭硪?,只要是下雨或者有预警,他们都会去地灾点看一看。 

人防+技防 守好每一道防线

  回到山下的泉水村已近黄昏,可马银国仍然“兴致很高”,带上陈玥和马贵去看看村委会背后的两道山体裂缝。 

 

  马银国说的两道山体裂缝名称是“金竹林坎滑坡点”,两道裂缝宽度均在10厘米左右,是2008年地震时形成。记者跟随马银国来到现场看到,两道裂缝点旁边都安装有裂缝计,一根丝线通过黑色管道深埋在裂缝中,实时监测着山体裂缝的变化。 

  “这台设备就像一双长在现场的‘眼睛’,随时观测着滑坡险情。”马银国告诉记者,丝线一端连着仪器,一端埋在裂缝中,通过丝线拉力变化实现24小时监测,精度达到了毫米级。一旦裂缝计监测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将信息发到地灾监测员手机上?!白远募嗖庠ぞ璞福由贤晟频姆涝旨嗖庠碧逑?,给防灾加上了双保险?!甭硪怠?/span>  

  据安州区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丁娜介绍,近年来,安州区注重“人防+技防”联动,在全区建立了312位监测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队伍,同时利用地表裂缝计、自动雨量计、声光报警器等地灾“黑科技”,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数据,监控毫米级变化动态和提示预警信息,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手记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那一条条通往各个地灾点的小路,马银国整整走了45年。 

  45年,马银国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变成了同事口中的“国土哥”,也成为了自然资源战线上的楷模。从“敬业奉献四川好人”到“四川最美地灾防治卫士”,再到“全国首届最美自然守护者”……马银国大大小小的荣誉已有40多个,这是他对家乡赤诚热爱的体现,更是对45年默默付出和坚守的赞誉。 

  12万公里,接近绕地球三圈的距离。 

  “我生在高川长在高川,离开这里舍不得,把工作交给别人不放心。只要走得动,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这片山林。”马银国的记录本上,只有日复一日写下的裂缝宽度、水位数据……他用胶鞋丈量群山,用经验填补科技盲区,默默守护着他深爱着的这片大山。 

(涪江观察记者 赵利宾 安峥 宋德平 文/图)

编辑:站点管理员

宣传动态

公示公告
图片新闻

关于网站联系我们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 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蜀ICP备11006973号-6 川预审0DZ0-VV26-N6F0-6ZH0号 川新备09-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