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龙藏族乡立足桃龙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体现时代风貌的“六有”(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项目、有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哪里有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乡落地生根、成风化人,为桃龙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新时代桃龙发展新篇章。
高度重视,组建组织机构
一是提前谋划,主动作为。2018年下半年,桃龙藏族乡就开始筹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于今年9月10日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市县领导亲自为所(站)长授牌。二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桃龙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乡党委书记担任,6村1社区实践站均由党支部书记担任。三是整合资源,硬件保障。整合桃龙现有村级服务场所的会议室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场所内悬挂统一制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标识牌,张贴相关制度等,配备一套能够播放音视频和课件资料的多媒体设备。
整合资源,建立5大阵地
一是建立理论宣讲阵地,打通党员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室等场所,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直通车”。二是建立教育服务阵地,打通桃龙小学、道德法治评议堂等场所,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孝老爱亲道德法治评议等活动。三是建立文化服务阵地,打通藏羌文化展览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阵地,打通乡村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等场所,增添农村种养殖技术书籍,根据群众需求开展种养殖技术专业培训。五是建立健身体育服务阵地,建好用好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推动桃龙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锻炼。
健全体系,建立1+7+9队伍
一是“1个支队”即融合全乡志愿队伍建立“桃龙藏族乡志愿服务队”,统筹全乡志愿力量。二是“7支小分队”即按行政区划,建立6村1社区7支小分队。三是“9个特色小分队”即根据志愿者特长建立宣传宣讲、医疗、教育、科技、文艺、生态环保、新乡贤、高校、社会爱心团体等9个特色小分队。
强化保障,建立4项制度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联席会,通过定期联席协商,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运行机制,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每月初至少向支队报送志愿服务项目1项,实践时间安排要坚持机制化、常态化。三是建立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每名志愿者发放积分卡一张,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跟踪量化,把志愿者积分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小分队。同时采取积分换物质奖励形式,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四是建立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为每名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1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切实为志愿者解决交通、防暑防虫、防冻等问题,与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衔接。
结合实际,按月分配任务
一是立足现状,内容上有亮点。结合桃龙是边远乡、山区乡、民族乡等实际,因地制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民族文化、助老助残等实践活动内容;二是立足实际,任务上有特色。分别对“7支小分队”“9个特色小分队”提出每月的实践活动,如8月是主汛期就开展防洪度汛等应急抢险的志愿服务活动。
突出实效,实践活动常态化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乡内各所(站)均建设了室内文化墙,并通过微信、公开栏等进行了广泛宣传,截止目前,在全乡范围内累计招募志愿者483名,占户籍人口的15.2%,并全部完成了在网上的注册。二是强化管理,树立良好形象。各实践所(站)督促全体志愿者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服务任务,自觉维护良好形象。三是了解群众所需,着力提供服务。今年以来各小分队开展扶贫济困、清洁家园、排危抢险等志愿服务70余次,参与志愿者达到650余人次,5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得到全乡群众一致好评。四是党内带党外,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各志愿服务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志愿服务活力,推动了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来源:北川文明办)
编辑:scmy_lih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