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科研前线28年,从事尖端国防科技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8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已授权国家专利13项,创新性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用实际行动为打造国之重器、科技强军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就是退役军人卓红艳。
↑卓红艳(左一)
对她来说,“退役军人”的标签是荣誉也是动力,那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父母一般的奉献者们最魂牵梦萦的模样,也是她立志献身国防的科研信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由青海搬迁至绵阳梓潼。1972年3月,卓红艳就出生在这里。卓红艳的父母都是从事核技术研制事业的老研究员。在她儿时的印象里,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父母很忙碌,经常整日整夜的加班,参加外场试验一去就是大半年。年幼的她问母亲为何总是出差啊,累不累???母亲郑重地告诉她:“我们在为国家工作,即使再累再辛苦也都是值得的”。
长期的耳濡目染下,“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两弹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一定要像父辈一样献身于国防事业,接续奋斗?!笔撬有【土⑾碌募岫ɡ硐牒驮洞笾鞠颉?/font>
1994年8月,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一毕业,卓红艳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携笔从戎来到解放军某基地,从事某试验测控技术和试验等军事科研工作。在这里,她的科研报国之志奋袂启航。
在部队期间,卓红艳担任测控组工程组长,负责了多项军队技改项目,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连续获得军队嘉奖?!?年军旅生涯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军事素质,磨练了我的意志,更为我潜心科研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卓红艳说。
2000年8月,卓红艳转业,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所,从事尖端的国防科技工作,踏上了和父辈一样荣光之路。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战场”是卓红艳作为退役军人永恒的奋斗底色。退役后,她把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融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中物院核心价值观。
正式入职中物院的第一天,卓红艳就加班干了一个通宵。2010年某次国家大型外场试验,茫茫戈壁,因连续奔波试验,她急性阑尾炎发作,在当地医院紧急手术之后,伤口还没有拆线,又继续投入到现场工作。2020年1月,持续高强度加班加点工作诱发了视神经炎,由于正处于某项试验验证的关键阶段,她强忍着头部和眼睛的疼痛,带领团队一起完成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直到视力急剧下降,看不清东西时,才住进了医院。2022年3月,为了不影响某重大项目的试验工作,她晚上在医院输液,白天参加论证会议、带领团队试验……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而她始终永葆军人本色,不畏难、不服输,和团队一道为打造“国之重器”,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一道“巾帼不让须眉”的亮丽风景线。
戎装虽脱,军魂犹在。投身科研28载,卓红艳深深植根国防高技术事业,科研硕果累累。蓦然回首,这朵铿锵的“军中绿花”初心依旧,心中永远升腾着那朵绚丽的“蘑菇云”,誓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力争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