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山河真美妙。”听非遗古乐,赏古建筑博物馆,走李白诗中的古蜀道……12月8日下午,央视CCTV-1《正大综艺》聚焦绵阳梓潼,走进两弹城那段光辉岁月,开启“千年之旅”。报道如下:
梓林潼水,演绎蜀道咽喉重镇的繁华。两弹精神,涵养青矜之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走进那段光辉岁月。
近代闪耀之星,算出惊天动地。
在上世纪60年代,一段神秘而闪耀的历史,在梓潼县的长卿山下开始书写,也让这里有了如今的新称呼“两弹城”。
走进两弹城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壮观的集体铜像,雕刻着的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获得者,他们和两万余名科研工作者,为了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夜以继日,干出了震惊世界的壮举。
看似普通的两弹城旧址,几排不起眼的平房,四张长条桌拼成的工作台上,简简单单的算盘、圆规、三角板,却因为一群极不普通的人,变得不普通起来。
他们在这里隐姓埋名,克服了诸多困难,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成堆的计算草稿纸,算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数据。并且先后组织完成了20余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
而在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因其属于国家核心机密,内部的沟通,全都需要用代号来完成。
“老邱”“邱小姐”,便是那个时候高级别的保密通讯中,用来代指原子弹的称呼。
严谨保密的科研人员们,在23年间将自己的名字也隐去,一张一张的数据,见证了他们如何用青春和生命与时间赛跑,塑造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群像。
古代文脉之韵,开启“千年之旅”。
梓潼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县之一,得名于公元前285年,这里曾是蜀道入川的交通要冲。千百年来,无数先人踏过,流下汗水,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昌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学问、知识、科举、功名、伦理、建筑、医学诸多方面。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很崇尚文昌,为了感受千年文昌文化,让我们来到七曲山,踏上一场“千年之旅”。
始建于东晋的千年古建七曲山大庙,是文昌文化中建筑文化的体现,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筑博物馆”。
这里集中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23座古建,规模庞大,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
文昌文化的千年文脉,除了千年古建,还有千年古乐文昌洞经古乐,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它起源于南宋,由二十多种乐器同时演奏,可以说是一次中国传统乐器展。
听完古乐,来到著名的千年古道——古蜀道。这是世界上遗存里程最长、保存最完好、资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驿道。
它南起成都,过梓潼,经广元出川到汉中,穿秦岭到长安,是古蜀陆路出川的交通要道,创造了中国交通史上的奇迹。其中,主干道金牛道,堪称蜀道精华,现代的川陕公路、宝成铁路均是沿金牛道而修建。
走一走李白诗篇中的蜀道,将想象中的诗篇在脚下复原,从每一步中感受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
(胡莎莎 涪江观察记者 刘晓东)
编辑:站点管理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