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马灯、BB机……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北街社区的一间屋子里,承载着数十年乡村变化的小物件有序地陈列着。这里所展示的老物件都是沈家坝当地居民家里留存下来的“古董”,它们记载着社会的发展,是一座连通了过去与现在的记忆桥梁,唤醒了现代人的乡愁。
建馆 近400件“古董”承载乡愁
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这间装满了沈家坝历史的“乡愁记忆馆”,房间不大,但整齐地摆放了近400件“古董”。“这些老旧物件都是村民捐赠的。”沈家坝北街社区党委书记沈建明告诉记者。
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按物品的不同类别划分了多个区域,农具区、电器区、书籍区……在这里,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穿越到上个世纪,感受着那个时代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里以前叫沈家村,后来才变成了沈家坝。这里很多居民都是农民出身,生活条件艰苦。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对渐行渐远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模糊,对艰苦奋斗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沈建明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让大家留住乡愁、不忘艰苦奋斗,沈家坝北街社区居委会于2018年提出了建立一个“乡愁记忆馆”的计划。
捐物 百位居民献出生活的点滴
计划有了,选址的问题来了?!案蘸玫笔本游崤员哂幸惶紫兄镁用穹?,我们就租下来了?!鄙蚪魉担潭趟母鲈?,经过倡议,不少沈家坝的居民主动将家里的老物件捐了出来,建成了这座“乡愁记忆馆”,“虽然每家能捐的没几样,但聚在一起就多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基本上每个时段的典型物件都有?!?/p>
记者发现,在每个陈列的物品上面都有一个名字,沈建明告诉记者,有了名字就代表这个物件是由谁捐赠的,“我们当时倡议就说了,谁捐的什么物品,我们都会写出来,但不能再拿回去了?!鄙蚪饕簿柙瞬簧俣?,他是土生土长的沈家坝人,今年已经66岁,见证了沈家坝由村落变为城区的整个过程,对这个曾经的沈家村有着特别的情感,也是“乡愁记忆馆”最早的发起者之一。
在馆里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居民捐献老旧物的公示,一共395件物品,由100位当地居民捐赠。其中捐赠最多的是一位名叫冯朝富的老人。据介绍,这名老人今年80多岁,是一名党员,一共捐赠了28件物品,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
怀旧 唤醒记忆感受社会发展
“‘乡愁记忆馆’主要是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能通过这些老物件唤醒记忆、留住乡愁,能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原来用的东西是什么样的?!鄙蚪魉?,建设“乡愁记忆馆”的目的就是人们能睹物思情。
“乡愁记忆馆”近400件“古董”里,一件“蓑衣”是农民雨天外出劳动防雨工具;一只筛子是老一辈用来簸净谷米的工具;一把“牛枷?!笔桥┟窀锏墓ぞ摺吠蛐鞯呐└幕行蛘?,变成清晰可见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一段如今渐渐被人遗忘的过去。
在馆里还保留着各种BB机、黑白电视、老式手机……那时候的时尚尖端科技,如今也只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居民走进“乡愁记忆馆”,着实被眼前的老物件吸引了眼球。“这些东西在我很小的时候见过,现在已经记不起它们叫什么名字了?!?5日上午,在馆内参观的王女士不停地发出感叹,这里有些东西她根本没见过,但通过这些老物件,她仿佛看到了前辈们的生活,更让人惊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编辑:scmy_li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