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梓潼县1万余亩丹参进入成熟期,各地到处都是忙碌收获的身影,随着犁头挖到之处,鲜红的丹参翻滚而出,村民脸上写满了笑意。
丹参在梓潼又叫“红根子”,许多群众就靠种植“红根子”换回了大把的“红票子”,过上了好日子。
群众收获丹参
今年73岁的安明文老大爷就是其中的一位,安大爷是梓潼县马迎乡大坪村村民,在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种了4亩丹参。当前正值收获季节,安大爷开着小型旋耕机,犁头缓慢的犁开土层,一丛丛红艳艳的丹参,破土而出,安大爷高兴极了。
“我73岁了,连续种了4年丹参,每年都种4亩,收入1万多块钱,现在生活条件都改善得很好了,进城、上街这些腰包里有钱,胆子要大些。”安大爷笑嘻嘻地说。
群众收获丹参
据了解,丹参不受气候土壤的限制,能适应各种土壤,粘土地、沙土地、荒山、丘陵、平地都可种植。同时,易种易管易采收。马迎乡大坪村的农户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收着成熟的丹参,小心翼翼地将丹参叶周边的地锄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竟埋藏着平均重量一斤半的丹参果实。
马迎乡大坪村村民安显峻:“今年种了七八亩丹参,现在丰收了,一亩最低3000来斤的产量,亩收入4000块钱以上,利润还是可以,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马迎乡共规划丹参、当归、芍药种植面积3000亩,10个行政村与公司签订了中药材推广发展合同。年中药材产量可达6000吨,预计产值达2000万元,全乡人均预计增收3400元以上。
群众收获丹参
近年来,梓潼县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依托全国中药材之乡的金字招牌,在大新、仁和、金龙等20多个乡镇大力发展丹参1万余亩,平均亩产在4000斤左右,公司以每斤1.5元保护价回收。仅此一项产值在6千万元左右。另外,梓潼县加快建设绵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充分依托医药公司和专业协会,加快建设中药材基地。现在,全县共有110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建立丹参、桔梗、芍药、杜仲、灵芝等中药材基地5万多亩,年产量达3万余吨,产值5亿元以上。(来源:梓潼文明办)
编辑:scmy_lih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