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绵阳市红十字会始终坚持党建带红建,打造“救”在身边系列党建品牌,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导向,以创新服务方式为抓手,不断探索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一是健全完善服务群众体系。与市委社工部、文明办等部门联动,出台《关于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红十字‘救’在身边”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的通知》等,健全以“社区(村)党组织+红十字基层组织+网格员+红十字志愿者+小区居民”等多方联动的服务微网格,赋能做实基层人道服务,确保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居民需求收集、红十字志愿服务开展、惠民举措、人道救助等落实到城乡千家万户。同时,将红十字志愿服务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队伍、阵地、活动“三融合”,创新“1+2+N+X”志愿服务模式,以“1”个社区(村)党组织为引领,健全红十字基层组织、博爱家园“2”个载体,依托“N”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在城乡社区因地制宜开展防灾避险、救护培训、助残助困等“X”项符合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进基层走深走实。
二是多元参与助力民生改善。多方链接工会、残联、妇联等群团单位资源,广泛发动爱心企业党组织参与社区(村)民生改善,在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等地打造红十字基层组织示范点,在人口稠密社区、小区建救护培训基地(教室)、“绵小红”城市博爱家园、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站等服务阵地20余个,配置AED、助残轮椅、共享工具箱等便民设施,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同时,不断擦亮“党建+博爱绵阳”系列人道救助品牌,募集资金用于助医、助学、助残等,“博爱绵阳 助学筑梦”等公益项目已资助困难学生625名,为留守儿童打造“圆梦小屋”24个,为边远乡镇学校建“博爱读书室”5个。将白血病、先心病儿童救助纳入乡镇和街道便民服务事项,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一站式申报,成功争取救助金778万元,救助患儿372名。成立涪江流域川渝九地“救助共享”联盟,简化申请审批流程,不断扩大女性“两癌”等大病救助范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三是做优服务真心关爱群众。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常态开展“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文明实践·博爱同行”等活动,组织“救护培训党员突击队”广泛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新就业群体等活动,提升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力争实现“家家都有救护员”。在韩家脊社区等地设置涪江应急救援点,方便对落水群众第一时间施救,有力有效保障江边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在城乡博爱家园实施“小桔灯”无偿献血、“守护之星”关爱未成年人、“银龄先锋”助老服务、“救”在身边快一点等“小而美”志愿服务项目,关心关爱老、幼、妇、弱等特殊群体,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编辑:站点管理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