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刘惠曾在西南补一师六团三营十二连任文书和文化教员,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5次送志愿军出国参战。虽然没有亲自去到真刀真枪的战场,但他用另一种方式同样在保家卫国。刘惠说,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他这一生最大的荣誉。
志愿军队伍里的“笔杆子”
刘惠1929年10月出生在北川,1949年,正在江油“高农?!鄙涎У乃还竦巢慷诱髡偃胛?。当年12月,他跟随刘景素部队起义投诚,成为解放军62军的一名战士。
“后来我进入第8步兵学校学习,我们部队本来准备去西康省搞建设的,但当时抗美援朝开始了,前线需要兵力,我们又被分到了补训师,准备出国参战?!绷趸莞嫠呒钦撸蛭形幕?,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因此他成了连队的文化教员,并且此后在部队一直从事这项工作。
直到今天,刘惠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的“援朝路线”:坐军车从新都出发,翻越秦岭抵达宝鸡,再坐火车到辽宁安东(今丹东市),随后,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在安东时,部队休整集训,我就开始学习朝鲜语,上级派了一名朝鲜人来教我们文化教员学说简单的朝鲜话,还发了一本双语小册子,没事就对照着学,自己学会了再教连队的战士学?!?/p>
“我们到新义州时,很多朝鲜老百姓在街道两边欢迎我们,嘴里喊着‘毛泽东主席满塞!’我们就喊‘金日成将军满塞!’”刘惠告诉记者,“‘满塞’是朝鲜语‘万岁’的意思。当地老百姓把我们叫‘通姆’,就是同志的意思,我们把他们叫‘要宝西要’,意思是老乡?!?/p>
保家卫国,视死如归
将第一批战友送到朝鲜后,刘惠又回到四川,继续接送下一批,一年多时间,他往返五次,先后将五批战友送到朝鲜战场?!俺私趟羌虻サ某嗜粘S糜锖徒樯艹实姆缢紫肮?,还要做政治思想工作?!绷趸菟?,“当时我们国家刚解放,人民都过上了新生活,许多人都不想再打仗,但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不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怎么能过上安宁的日子?把思想统一了,我们的战斗力也就更强了,每个战士在上前线前,都写了决心书……”
刘惠告诉记者,“刚去的时候,有些朝鲜兵有点‘瞧’不上我们,因为我们没他们穿得好,他们排长以上的军官都穿的呢子衣服,我们的官兵都穿一样,只是战士衣服是两个兜,干部有四个兜?!钡赋≌檀蛳吕?,朝鲜兵都对志愿军刮目相看,“因为我们能打仗,不怕死?!彼灯鹫庑趸菸薇茸院?。
说到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刘惠还记得一个细节:“我们的作战服,只有上面有两颗扣子,下面都是连着的,便于受伤后及时抬下去救治。把木棒从衣服下穿过去,抬起就走……”
接送队伍的路上,也是危险重重?!翱罩兴媸庇泻湔ɑ?,呜呜呜地飞过来飞过去,有一次,还把桥都炸断了,我们就只能徒步踩着江水到了对岸?!绷趸菟?,虽然当时是枯水季节,江水不大,但冰冷刺骨,许多战士的脚都冻坏了。
用诗歌记录历史
朝鲜战争停战后,刘惠从部队转业,在湖北麻城当过小学教师,后又调到麻城盐业公司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北川农村老家定居。如今,他和老伴两人在禹里镇庙坪村过着平静的生活,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大儿子和小儿子受父亲影响,都曾参军入伍。
说起现在的生活,刘惠表示很幸福,“党和国家很关心我们,我每个月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生活过得很好,身体也还不错?!?/p>
闲暇时,刘惠爱写诗,还加入了北川“禹风诗社”。采访时他抱出厚厚一摞手稿给记者看,“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怕忘了,就写在纸上?!币皇资妆ズ钋榈氖?,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大事,既有当年的抗战,也有包产到户、香港回归、“十九大”召开和脱贫攻坚等内容,刘惠说,他还要继续不停地写下去。(来源:绵阳日报)
编辑:scmy_lih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