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梓潼县石牛场镇,有一位妇孺皆知的清瘦老人,名叫王永生,今年67岁,属于土生土长的石牛人。王永生原住石牛镇永乐村,现在划归石牛镇金牛街社区,他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鸿雁”。只要他走在石牛街上,都有很多人愿意跟他打招呼,倒不是说他位高权重,而是因为他跟哪家哪户都熟悉,石牛的父老乡亲都把他当作老朋友,没事也都愿意和他寒暄几句。
从17岁开始,王永生就做起了邮递员,这一干就是整整50年。王永生由当初未谙世事的青涩小伙儿变成了一位白发老者,经历了太多的世事变迁,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王永生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葆邮递员任劳任怨的本色,一咬牙就挺过来了。
50年风雨邮递路,王永生能记住的是骑坏了5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和1辆电动车。一把雨伞,一个水杯和两个邮包是他的标配,也是他的全部工作装备,这些装备陪伴着他风里来,雨里去,至于换过多少次,他实在记不清了,我们不愿追问,也不想提起老人的辛酸过往。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永生很不幸,跟同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没像样地读过几天书,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搞劳动,家长也没经济能力多供孩子读几天书,小学毕业就得回家搞劳动,挣工分,文化程度自然不高。
197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大队(现在叫村)需要推选一名思想素质高、做事认真踏实、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去人民公社(现在的石牛镇)当民兵通信员,王永生凭借过硬的人品和扎实的口碑有幸被选中,从此走上了邮递员的人生道路。
王永生坦言,刚当上邮递员那两年,本身工资就不高,每月只有19元,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还赔过不少钱,为此他还偷偷哭过几回鼻子。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报纸分发数量有误、报纸被雨水打湿、信件被黄泥弄污等等,群众一举报,领导就得扣他工资,还不能评先进。后来王永生慢慢总结经验教训,路滑的地方拄着拐杖走,遇到河道最好绕开走,这样就不容易摔倒,自然也就很少出错了。
1982年,王永生的工资涨到了36元每个月??悸堑矫刻毂匙懦林氐挠拾凶咴谏郊湫÷啡肥敌量?,他东拼西凑了168元,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永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花费了将近半年的工资才买回这个“宝贝疙瘩”,有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王永生感觉工作轻松多了。
自行车作为当时的“奢侈品”,王永生使用起来小心翼翼,生怕把它弄坏弄脏。他风趣地告诉我们,那时候使用自行车很谨慎,有时候宁愿自己受点累,也绝不让自行车超载。另外保管也很严格,绝对不可能将自行车借给别人使用。如果遇到下过雨积水的泥泞路,宁愿自己用肩扛着自行车过去,也不愿弄脏了自行车铮亮的钢圈。
“上坡一身汗,下坡一身凉,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这是当时邮递员的真实写照?!熬」苁褂昧俗孕谐底魑焦ぞ撸缆诽跫杩?,下雨天极其泥泞溜滑,每趟下乡邮件有80斤左右,还真是不容易?!蓖跤郎缘蹦甑哪嗤谅访婕且溆绦拢捕杂事飞系奈奘嗡さ剐挠杏嗉?。
王永生常年负责石牛镇17个村、1个社区和场镇所有单位、辖区近两万人的邮递业务,人称“石?;畹赝肌?,要是不知道某人住在哪个村哪个社,只要问问王永生便一清二楚了。石牛的每一条乡间小路、每一条山川河流、每一个田间院落,他都烂熟于心,石牛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王永生深深的足迹。
2013年,本该正常退休的王永生选择了留任,这一干又是七个春秋。一是因为工资待遇低没人愿意来接班,二是因为王永生干了一辈子邮递员,他舍不得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霸词悄喟吐罚颐遣叫斜匙庞拾技岢窒吕戳耍衷诨径际撬嗦访?,骑着摩托车就把邮件送过去了,有啥子不能干的?”
“只要政府需要、人民满意,我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做一名乡村邮递员。我宁愿倒在邮路上,也绝对不会躺在病床上。”这是王永生的铮铮誓言,也是他的人生信念。
拗不过王永生的牛脾气,老伴陈琼华只得依他,但看到他年纪一天天大了,头发开始花白了,腿脚也不再那么利索了,老伴儿心疼他的身体,于是就主动承担了在街上分发快递包裹的业务,王永生则坚持将信件、法院文书、报刊杂志送到乡下每户家里,二人分工合作,既快捷又高效,夫妻俩已经完全把投递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难舍难分,也乐在其中。
不管前面路有多艰险,不管未来有多遥远,50年不是人生的终点,王永生还愿意坚守在邮递员的工作岗位上,还愿意为他的父老乡亲送去信件,还愿意为暂时闭塞的山村送去有用的信息。
一生邮递员,一世为民情,这就是王永生,一个永不退休、更不褪色的乡村邮递员!
编辑:scmy_lihw
相关推荐